《散佚澳門紀年古甓圖志》新書讓古磚“發(fā)聲”
2025年04月24日08:48 | 來源:人民網-大灣區(qū)頻道
人民網澳門4月23日電 (記者富子梅)故宮博物院太和學者趙強新作《散佚澳門紀年古甓圖志》分享會23日在澳門城市大學舉行。該書由澳門基金會資助、文物出版社出版,輯錄實物照片和拓片近400幀,約計13萬字,揭示了古甓的紋飾、銘文及工藝背后的歷史信息與文化內涵。

圖為《散佚澳門紀年古甓圖志》。人民網記者 富子梅攝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指出,《散佚澳門紀年古甓圖志》兼具學術性和普及性,既是一部古磚的“編年史”,又是一把打開歷史記憶的鑰匙,讓散落在時光中的古磚“發(fā)聲”,以磚銘、紋飾、裂痕記錄呈現(xiàn)歷史的滄桑。
古甓是歷史建筑的砌體材料,有的還來自人類文化遺址,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研究對象。古甓是先民從原始氏族部落形態(tài),向城邦、國家轉變進程中的產物,它兼具藝術性及實用性,體現(xiàn)了不同時期古人的生產能力與藝術審美。
“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以歷史城區(qū)的22座中西建筑為主體,均是釆用燒結磚為主要砌筑材料?!壁w強指出,加強對以古甓為代表的砌體材料的深入研究,對于澳門歷史建筑的保護工作具有時代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同時,古甓是在石刻、吉金、簡牘和紙絹之外,承載古代文字的重要媒介。作為民間書法遺產的磚銘,具有實用性及時代性,其文字成為后世追摹的書法樣板,也為研究古代字體、書體的變異現(xiàn)象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該書作者趙強是澳門城市大學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lián)合實驗室首位博士后研究員。1985年開始從事文物工作,出版專業(yè)書籍18部,研究方向為古代書畫和佛教文物鑒定、美術理論、藝術市場及文化遺產科技保護。
(責編:曹欣悅、楊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打開客戶端體驗更多服務
打開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