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民文
- English
- 網(wǎng)站無障礙
- 舉報
- 登錄
香港故事丨非遺在香港:麒麟歡騰時

新華社香港2月2日電 題:非遺在香港:麒麟歡騰時
龍鏡伊
一人擎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身披“五彩鱗甲”,走街串巷,步步生風。乙巳新春是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jié),在香港新界群山環(huán)抱的村莊里,一支支麒麟隊挨家挨戶拜年,所到之處,鑼鼓聲聲,人人笑容滿面。
民間有句俗語,“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每逢農(nóng)歷新年、婚嫁、太平清醮等喜慶場合,人們舞動麒麟,表達祈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香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資料庫顯示,香港有客家麒麟、海陸豐/鶴佬麒麟和本地麒麟三種傳統(tǒng),舞動形式、音樂和扎作造型都各有特色。2014年,香港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香港西貢坑口區(qū)村民在沙田曾大屋前演示舞麒麟(2025年1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從保衛(wèi)家園到情感連接
“嗬——哈——”或沉穩(wěn)或稚嫩的聲音此起彼伏,馬步、跳步、丁字步……不同步法快速變換著。每周,西貢坑口的村民都聚在空地上練習舞麒麟。
“早年間,海盜猖獗,村里小朋友到了七八歲,就把他們集中起來學功夫,保衛(wèi)村落,舞麒麟就是其中一環(huán)?!蔽髫暱涌趨^(qū)傳統(tǒng)客家麒麟?yún)f(xié)會主席劉錦棠便是這樣與舞麒麟結(jié)緣。
西貢坑口至今仍有18個舊式村落,其中不少為客家村??图吟梓胛幕S客家人南遷至香港,扎根在坑口,已傳承兩百余年。
隨著時代發(fā)展,村民紛紛外出尋找工作。“2003年,我退休回到坑口,發(fā)現(xiàn)有些村子都沒人教舞麒麟了。”劉錦棠不愿看著客家舞麒麟沒落,決心把它復興起來。他召集了村里的師傅,整編出一套舞麒麟課程,每周訓練2小時,只要有人想學,就可以免費上課。一有機會,劉錦棠還會帶著麒麟隊出去表演。
漸漸地,坑口有麒麟隊的村子從三個增長為八九個。劉錦棠難掩興奮,“一般花費兩年時間,就可以訓練出一支成熟的麒麟隊了。”
實際上,想把麒麟舞得“生猛”絕非易事。村民們平時除了訓練麒麟套路動作,還要練功夫?!肮馐窃R步都要練很久,才能表演麒麟出洞、舔腳、洗臉這些動作。”劉錦棠說。
麒麟頭造型獨特,形似獨角龍頭,重量不輕,成員需雙手托住舞動。“年輕人舞十幾分鐘就要換人,還需要多人來負責鑼、鼓、鈸和嗩吶等樂器?!毕愀酆j懾S獅藝體育會秘書長黃賢文說。
一支麒麟隊通常由12至15人組成,而海陸豐舞麒麟在演出前后還有打拳、弄棍和搬刀等武打表演,需要更多人員。黃賢文邊說邊用手比劃著:“我們每次出隊都是浩浩蕩蕩的,舞麒麟把我們聚集到一起,是一種珍貴的情感連接?!?/p>
香港西貢坑口區(qū)兒童在沙田曾大屋前學習舞麒麟(2025年1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既是“匠人” 又是“武人”
冒卓祺是香港目前為數(shù)不多的麒麟扎作師傅之一。他手指粗厚,在細幼竹篾與薄軟紗紙之間靈活翻飛,再運用漿糊等簡單材料,就能制作出五彩斑斕的麒麟頭。
香港上水古洞村長大的冒卓祺讀中學時,因維修麒麟頭開始接觸麒麟扎作。“我很好奇,這個麒麟是怎么做出來的?!庇纱碎_始,一做就是30余年。
制作麒麟頭需要經(jīng)過扎架、糊紙、繪圖、上油、安裝等步驟,耗時費力,完成一個麒麟頭大約需要12天。
在正式“扎”麒麟前,要先“削篾”。冒卓祺介紹,麒麟頭骨架的每一部分所需的竹篾粗細皆不同,“‘削’是為了減輕麒麟頭的重量,同時讓竹篾更有彈性,舞動時讓麒麟有一種動感。”
常有顧客向冒卓祺反饋,他制作的麒麟頭使用起來特別“舒適”。在扎麒麟頭時,冒卓祺會隨手拎起來舞動,測試手感。他既是個能扎會畫的“匠人”,又是個會舞麒麟的“武人”,這使得他的作品里滿是細節(jié)。
“比如,麒麟額頭是稍微往上仰的,如果角度太低,麒麟就會有往下墜的感覺,舞起來就不威風了。”冒卓祺說。
每頭麒麟不同的花紋和顏色的搭配,體現(xiàn)不同神韻。冒卓祺在畫麒麟時不需要打草稿,全憑經(jīng)驗?!翱图吟梓胍园咨珵橹?,額上獨角,畫有八卦;而海陸豐的麒麟頭面寬,嘴寬,面色呈青綠色?!?/p>
冒卓祺視麒麟扎作為一門藝術(shù)?!皬臒o到有,一點點扎起一頭麒麟,我會很有滿足感?!?/p>
禮儀傳承 生生不息
“小時候有師傅告訴我們,學習舞麒麟,禮儀比步法更重要?!眲㈠\棠表示,麒麟是懂得“禮”的動物,“禮”是舞麒麟的核心價值。
“有不少家長主動送小朋友來學,他們覺得小朋友上舞麒麟課之后變乖了?!眲㈠\棠說。目前,西貢坑口已經(jīng)訓練出了一支平均年齡十幾歲的“少兒隊”。10歲的邱鳳鳴從8歲開始學習演奏鈸,他的愿望是登上舞臺表演,把舞麒麟傳承下去。
劉品瑩在麒麟隊里負責演奏鑼。她驕傲地向記者表示:“我們還有一支女子隊,從舞麒麟頭到敲打樂器全由女生完成?!?/p>
近年,得益于香港特區(qū)政府的積極宣傳,社會也形成了傳承非遺的氛圍,劉錦棠經(jīng)常帶領(lǐng)麒麟隊到校園開設(shè)教學班。
2019年起,香港特區(qū)政府推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資助計劃”,為非遺項目提供平臺一展技藝,鼓勵社區(qū)參與,培養(yǎng)接班人。香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辦事處館長岑佩玉表示:“透過計劃,參與過舞麒麟和麒麟扎作培訓的學員已接近千人。”
劉錦棠說:“希望有一天,中國的舞麒麟可以作為優(yōu)秀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走向世界級舞臺,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文化?!?/p>
香港麒麟扎作師傅冒卓祺在元朗大橋街市接受采訪(2024年12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香港麒麟扎作師傅冒卓祺在元朗大橋街市制作麒麟頭(2024年12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香港麒麟扎作師傅冒卓祺在元朗大橋街市制作麒麟頭(2024年12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香港麒麟扎作師傅冒卓祺在元朗大橋街市展示其制作的麒麟頭(2024年12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香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辦事處館長岑佩玉在位于三棟屋博物館的香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心接受采訪(2024年12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香港西貢坑口區(qū)傳統(tǒng)客家麒麟?yún)f(xié)會主席劉錦棠在沙田曾大屋接受采訪(2025年1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香港海陸豐獅藝體育會秘書長黃賢文在位于三棟屋博物館的香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心接受采訪(2024年12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香港海陸豐獅藝體育會成員在位于三棟屋博物館的香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心表演舞麒麟(2024年12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兒童在位于三棟屋博物館的香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心體驗舞麒麟(2024年12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